信息来源:沛县政府网
发布时间:2025-02-06
浏览 次
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,推进产业体系迈向高质量、高效率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。近年来,沛县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抓手,积极引导养殖户应用新技术、新装备,不断推动养殖业高质量发展,让传统养殖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一部手机“管理”10万只鸡
传统养鸡场,粪污遍地、臭味弥漫,而沛县广源畜禽专业合作社却没有这种现象。这家“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”通过现代化饲养设备,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。
走进养殖场的1号鸡舍,记者看到,3万只蛋鸡在舒适的环境下或进食或饮水,鸡舍内配备了全自动喂料机、饮水系统、通风降温环控系统等现代化饲养设备以及自动捡蛋设施,蛋鸡养殖实现了喂养、捡蛋、通风等全过程自动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管理。
“从前我们靠经验养鸡,现在我们靠科技养鸡。”合作社理事长吕其建1990年开始饲养蛋鸡,从最初的散养到2015年的小型笼养,再到现在通过智能化、数字化养殖,节省了人力,增加了饲养密度,改善了养殖环境,提升了蛋鸡的产蛋率。“和原来相比,每个鸡舍可节省人力5人,每只鸡的成本降低4元左右,产蛋率提升8%,年产蛋效益提升10%。”
为更好地观察养鸡场里的情况,吕其建在5个鸡舍内安装了20个“全球眼”网络监控摄像头,通过互联网和手机连接实现24小时监控,随时随地了解鸡舍内的温湿度、二氧化碳浓度、氨气浓度等情况,非常方便。
在吕其建的养殖场,一部手机轻轻松松“搞定”了10万只鸡。目前,10万只蛋鸡每天可产蛋8000斤左右,一年销售收入达1200多万元。
羊儿过上“舒适生活”
告别昔日“洋洋洒洒”的粗放管理模式,徐州大草原牧业有限公司凭借科学化的精准饲喂技术,不仅让羊儿过上了“舒适生活”,还实现了养殖效益的“洋洋得意”。
进入养殖区域,现代化的羊舍内铺设着整齐的漏粪板,下面的发酵床可对粪便进行环保处理,减少传染病的发生。羊舍上方还设置了通风设备,每天定时通风。为方便羊儿饮水,羊舍内设置了自动饮水设备,只要它们用头轻轻一碰,设备就会自动出水。
冬日的午后,进入自动采食区域的青山羊悠闲地享用着“美味”,仔细一看,每只羊的脖子上都挂着一个小小的黄色标牌,上面标记着不同的编号。“这个黄色标牌是电子耳标,里面植入了数字芯片,相当于羊的‘电子身份证’,通过料肉比测定系统既可以了解每只羊的出生年月,也可以看到它们的采食时间、单次采食量、日采食次数、日增重等数据信息。”公司总经理刘丽介绍,这些数据实时上传至智慧养殖管理平台,形成每只羊的数字化档案,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,选出最佳饲料配方。
以一只青山羊为例,过去每天可以吃3.5斤粉碎后的秸秆,养殖的500只青山羊和200只澳洲白绵羊,一天就能吃掉2450斤。“去年采用江苏省农科院的全混合日粮精准饲喂技术后,把原先经过粉碎的粗饲料秸秆和玉米、麸皮等精饲料按照一定比例充分混匀得到全混合日粮。”刘丽说,和原先的粗饲料相比,全混合日粮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。
佩戴专属“身份证”,吃着精心调配的“营养餐”,通过精准饲喂技术,既保证了羊儿的品质,也让每只羊的价格增收200元左右。
每天孵化9万到10万羽鸭苗
在徐州森磊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,一枚枚鸭蛋进入全自动电脑孵化箱,要经过28天孵化,才能破壳而出变成一羽羽鸭苗。而孵化期间需要的环境条件,则通过微电脑系统进行设定。
鸭苗顺利破壳而出,靠的是高端设备。在公司的生态鸭孵化车间,整齐排列着200多台立体式全自动电脑孵化箱,里面装着一车车鸭蛋,这里每天平均孵化鸭苗9万到10万羽,孵化率在93%到95%之间。
在孵化车间,种蛋要经过严格挑选、清洗、消毒,才能被有序放进智能化的孵化箱,在设定好孵化温度、湿度等参数后,经过长达28天的孵化变成雏鸭。这期间,工作人员会定期进行“照蛋”检测,淘汰不合格的种蛋。
“当孵化至第八天的时候,我们会通过照蛋器识别破蛋和不受精的种蛋,把后期不能出苗的挑出来。”公司生产副总喻士旺介绍。
通过孵化箱上的微电脑,可以清楚地看到鸭蛋孵化运行的各种状态、孵化天数以及胚胎生长的温度、湿度及孵化器中二氧化碳浓度等数值,还可通过微电脑系统对孵化需要的条件及翻蛋时间进行设定,然后孵化机按照设定要求全自动运行。
当天孵出来的鸭苗必须当天运输,为了保证成活率,出壳的鸭苗还要经过两次筛选,把不健康的鸭苗剔除后,才能装车销往山东等地。
据了解,公司孵化鸭苗所用的鸭蛋均来自自家养殖的种鸭,目前已引进英国樱桃谷SM3瘦肉型良种种鸭26万羽,种麻鸭5万羽,完全满足孵化需求。(苗永乐 杨增朝 张熙然)